近兩年,面對疫情等多重沖擊,金融部門打出系列“組合拳”,增加了我國經濟發展韌性。展望未來,如何進一步解決金融供給存在的不平衡、不充分問題,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?在20-22日召開的2021金融街論壇年會期間,多位金融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人士紛紛建言獻策,就普惠金融、綠色金融、金融科技等主題各抒己見。
普惠金融要提高服務精準度
受疫情影響,全球經濟增長面臨不確定性,中小企業面臨的經營壓力尤為明顯。我國金融行業在政策引導下加大“輸血”力度,助力經濟復蘇,普惠金融服務質效全面提升。
據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介紹,去年人民銀行先后推出了3000億元、5000億元、10000億元支持市場主體的貨幣信貸政策,今年9月份又增加了3000億元的再貸款資金,這些政策主要都是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。
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表示,近年來,人民銀行積極創新和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,突出直達性和精準性,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民營小微企業等領域的支持。9月末,普惠小微貸款余額18.6萬億元,同比增長27.4%,支持了4000余萬戶小微經營主體融資,同比增長30.8%,切實服務實體經濟發展。
“受全球疫情反彈擾動、大宗商品價格持續高企等影響,當前主要經濟體經濟活動邊際放緩,同時通脹處于高位,我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、穩中向好,但也出現了不少新情況。在當前形勢下,需要金融業更加主動擔當作為。”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表示,加快構建功能互補、有機聯系的多層次股權市場體系,滿足不同類型、不同發展階段企業的融資需求,是增強金融對實體經濟適配性的內在要求,也是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重要基礎。
“當前,我國金融服務覆蓋率、可及性、可承擔性以及服務質量都有顯著提升,而普惠金融服務是一個不斷改進和完善的過程,”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說,目前普惠金融尤其要在發現和滿足真實金融需求、提供可以熨平經營周期和收入波動的金融服務兩個方面做細做實,提高服務的精準性。
重視金融在綠色與低碳發展中的作用
實現碳達峰、碳中和是一場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,離不開有效的金融資源配置。金融作為實體經濟的血脈,應該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、應對環境生態挑戰中扮演重要角色。
“過去五年間,中國積極構建綠色金融政策框架,支持綠色與低碳發展。”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表示,中國綠色金融資產質量整體良好,綠色貸款不良率低于全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平均水平,綠色債券尚無違約案例。中國高度重視金融在綠色與低碳發展中的作用,是最早發展綠色金融的國家之一。
中國銀行行長劉金結合中國銀行的實踐,建議金融業應該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:一是堅持綠色引領,打造新時代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。二是堅持金融創新,精準支持綠色產業。三是堅持分類施策,推動棕色行業轉型升級,構建低碳的產業和能源結構,妥善處理高耗能、高排放項目。四是堅持夯實基礎,促進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的建設。五是堅持國際合作,提升全球綠色金融資源配置的效能。
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、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提醒,要從實際出發,推動實現“雙碳”目標。其一,正確看待碳減排。要不斷提高能源效率,穩步降低單位GDP能耗。先做到有效防治大氣污染、守護藍天白云,在此基礎上相對減少碳排放。其二,密切關注世界生態科技突破,積極探索低碳、零碳等新能源,開展碳捕集、封存技術研究和應用,但不能脫離實際,更不能盲目跟風。其三,平穩過渡,不搞“一刀切”和“運動式”減碳。
金融科技要為實體經濟服務
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,推動數字經濟、數字金融高速發展,金融科技的重要性日益凸顯。同時,數據安全與個人金融信息保護等議題也進入大眾視野。
“金融具有天然的數字化基因,歷來是科技創新的積極參與者與推動者,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云計算等顛覆性科技在金融中的創新應用,深刻影響著金融服務的供給方式。”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張文武表示,金融科技已經從輔助支撐,變成內在的改造力量,成為金融發展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。
“金融科技創新切忌脫實向虛。”光大銀行副行長齊曄說,金融機構更應聚焦支持實體經濟,繼續加大在綠色發展、高新制造、小微企業、鄉村振興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,要嚴防數據跑偏,脫實向虛,單純追逐高效益,而忽略了社會價值和民生價值。
展望后續金融科技創新推進方向,齊曄提出三點建議。第一,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與監管要求有序開展創新;第二,充分了解實體經濟的金融需求,快速、精準發揮作用;第三,通過金融科技創新,持續為民生服務提供新動力。
為推動數據安全與個人信息保護,中國工商銀行首席技術官呂仲濤建議,大型金融機構可率先開展金融領域數據要素市場化試點,探索相應的定價、運營和風控機制,同時充分利用隱私計算等新技術,促進數據跨機構流通,解決銀行間的數據孤島、數據壟斷等問題。